2024年11月28日,沐鸣开户張黎明團隊在《Nature Communications》上發表了題為“Intermediate-regulated dynamic restructuring at Ag-Cu biphasic interface enables selective CO2 electroreduction to C2+ fuels”的研究成果(https://www.nature.com/articles/s41467-024-54630-2)
該研究聚焦於Ag-Cu雙相異質結構催化劑的可控合成這一關鍵出發點🤰,深入探索並成功借助串聯反應路徑,實現了對電化學二氧化碳還原(CO₂R)產物的選擇性調控📛,並提出了*CO中間體調節的界面重構的機製解釋🧑🏼🤝🧑🏼。
論文的通訊作者為張黎明⛴、戴升、李述周,沐鸣平台高辛揚、華東理工大學蔣泳君、南洋理工大學柳濟元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🔥。該項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(22072030、22272029、22376062)、上海市科委(22520711100🧀👳🏻♂️、22ZR1415700、23ZR1406900)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(2022YFA1505200)等項目的大力支持🫅🏻🚵🏿♂️。
銅基催化劑因其獨特的中間體(如*CO)吸附能力成為電催化CO2還原生成多碳產物的研究熱點😂🕵️♂️,但單金屬銅催化劑的選擇性受限於反應路徑的標度關系,難以實現對多碳產物的精準調控。近年來,研究者通過引入第二種金屬(如銀)形成雙金屬體系,利用界面電子密度調控和晶格應變等協同效應⛑,顯著提升了C₂+產物選擇性✮。然而🙋🏻♂️,雙金屬界面在電解過程中會發生動態重構🔑,其如何影響反應路徑選擇仍不清楚🛑,限製了催化劑的理性設計。
研究人員通過設計銀-銅雙相異質結構催化劑,揭示了中間體*CO調控界面動態重構對反應選擇性的決定性作用。研究發現💶,在高濃度*CO作用下,銅原子向銀表面遷移,形成豐富的銀-銅界面,這種動態重構改變了界面的氧親和性,顯著影響反應路徑🎯。銅富集界面有利於乙烯生成♿,而銀比例增加則促進醇類的形成。通過結合密度泛函理論(DFT)計算和多種表征技術,研究明確了*CO濃度驅動界面重構的機製,並提出雙金屬催化劑設計的新策略😡🐗。該研究建立了雙金屬模型系統中動態結構重構的經驗證明,並為理解CO2R電催化中的結構-功能相關性提供了一個範例🕹💄。
圖1. Ag-Cu雙相異質結構的可控組裝
圖2. 電化學CO2R產物定量
圖3. Ag-Cu雙相界面的動態重構
圖4.重組導向的C2+產品差異